【衡道丨文献】胸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汇总

时间:2025-03-30 12:13: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4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病理学Jan von der Thusen博士,在病理学知名期刊《Histopathology》上发表题为“Thymic epithelial tumours: histo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综述性文章,详尽阐述了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种类及临床病理特点。

图片

胸腺瘤

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占成人20%的纵隔肿瘤和50%的前纵隔肿瘤),在年轻人及儿童中罕见,没有特别的性别偏好。

胸腺瘤常与自身免疫性和副肿瘤疾病相关,如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15%~20%)。胸腺瘤有亚型都是恶性的,但很少转移。

根据细胞学形态特点,将其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及B3型。

A型胸腺瘤

也称为“梭形细胞”或“髓质”型胸腺瘤,相对罕见,占所有胸腺瘤的11.5%。患者年龄8~88岁(平均60岁),女性略占优势。

肿瘤往往边界清楚,包裹肿瘤,具有分叶状结构和厚的纤维间隔。可发生囊性改变。

组织形态学上,A型胸腺瘤由梭形或椭圆形细胞组织,多边形细胞较少见,梭形或卵形肿瘤上皮样细胞缺乏多形性、异型性,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见(<4个/2mm2),细胞质较稀少。通常呈现实性、片状或束状生长。切面有时可见囊腔,伴有炎症、出血区域、含铁血黄素沉积、胆固醇裂隙肉芽肿和局灶性坏死,TDT阳性的胸腺细胞缺失。

免疫组化染色方面,瘤细胞表达CK5/6、P40、P63、EMA及PAX-8。在绝大多数A型胸腺瘤中(50%~90%),瘤细胞表达CD20。FoxN1和CD205,是诊断A型胸腺瘤的敏感标记物。A型胸腺瘤的淋巴细胞浸润是稀疏的,主要由成熟的CD3-/CD5+的T细胞组成,伴有极少量的TdT+/CD99+/CD1a+的T淋巴细胞。

图片

1.A型胸腺瘤。A,梭形细胞生长模式;B,微囊型生长模式(囊肿为星号标记);C,上皮样形态,呈玫瑰花状(箭头)排列;D,微乳头状/肾小球样生长模式;E,肿瘤细胞表达PAX8;F,TdT免疫组化染色,未找到成熟淋巴细胞。

B1型和B2型胸腺瘤

B1型胸腺瘤

也称“富含淋巴细胞”型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17%,肿瘤界限清楚,可见纤维带分隔。

组织学上,B1型胸腺瘤胸腺细胞占优势,上皮细胞不明显,瘤细胞呈“器官”样排列,B1型胸腺瘤可见“髓质岛”样结构,该结构类似于正常胸腺的髓质区域。“髓质岛”样结构包含上皮细胞、成熟的B细胞和T细胞,而不是TdT(+)未成熟的淋巴细胞。

B2型胸腺瘤

也称“皮质”型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26%~28%。

切面可见分叶状外观及纤维间隔,有时可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肿瘤往往可见纤维脂肪包裹,可侵犯纵隔脂肪及邻近的器官。

可见分离或小聚集的多边形上皮细胞,胞浆呈淡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泡状核和小的突出核仁,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比例通常为1:1。

图片

2.不同类型的B型胸腺瘤。A-DB1型胸腺瘤A+B,胸腺细胞为主,缺乏形态学上可识别的上皮细胞(星号标注为髓岛”样结构);C,CK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弥漫性上皮细胞网络;D,TdT显示大量的未成熟淋巴细胞;E-HB2型及邻近正常胸腺组织(箭头):E+F,H&E,显示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具有上皮样形态,但缺乏异型性;G,CK染色显示大量存在上皮细胞,在B2胸腺瘤中嵌套,在胸腺组织中具有髓质和皮质分化;H,TdT染色B2型胸腺瘤和已存在的胸腺组织中均显示大量未成熟的淋巴细胞。(I-L)B3型胸腺瘤:I+J,H&E,显示几乎完全没有淋巴细胞,多边形上皮样肿瘤细胞呈片状结构,形成清晰的血管周围间隙(星号),细胞核具有轻度异型性。

B3型胸腺瘤

B3型(“上皮型”)胸腺瘤,占所有胸腺瘤的16%~21%。与B1和B2胸腺瘤相比,B3胸腺瘤由薄片状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只有稀疏或没有淋巴样细胞,导致“鳞状细胞癌”外观。

瘤细胞核呈圆形或长杆状,偶尔可见核沟,B3型胸腺瘤可以伴发B2型胸腺瘤,很少伴发胸腺癌。B3型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模式,比B2型胸腺瘤具有更明显的异型性。

B3型胸腺瘤上皮细胞CK5/6、CK7、CK8、CK10、CK19阳性,CK20阴性,还表达p63、PAX8、CD57和局部表达EMA。

AB型胸腺瘤

AB型胸腺瘤相对常见(占所有胸腺瘤的25%),通常包含清晰独立的淋巴细胞(A型)和TdT+淋巴细胞(B型)成分,但少数病例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但髓质岛可能很少出现在淋巴细胞丰富的区域。AB型胸腺瘤通常包有结节状切面,纤维状厚间隔和分叶状生长。

 伴有淋巴间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瘤(MNTLS)

伴有淋巴间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瘤(MNTLS),由界限清楚的梭形细胞组成的梭状结节组成,背景为致密的无上皮的淋巴间质,MNT-LS可能与胸腺囊肿有关。它们的上皮细胞通常形态温和,但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核异型性,这需要与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小结节性癌(MNC-LS)相鉴别。在MNC-LS中,肿瘤结节可以合并形成更细长的结构。与其他类型的胸腺瘤相比,在MNTLS中,淋巴样成分主要由成熟(TdT阴性)的B和T淋巴细胞组成,偶尔有浆细胞和淋巴滤泡形成,淋巴细胞成分具有多克隆性。MNTLS有时(在5%~10%的病例中)被视为A型胸腺瘤的一部分,反之亦然,MNTLS通常包含A型胸腺瘤的区域。

图片

3.AB型(A-C)和化生性胸腺瘤(D-F)。(A)AB型胸腺瘤左侧为B型胸腺瘤区域(星号),右侧为A型胸腺瘤(箭头),CK(B)和TdT(C)染色模式可证实;(D)化生胸腺瘤由上皮样细胞岛(星号)组成,被化生型梭形细胞(箭头)包围;CK(E)和p63(F)的表达仅限于上皮样区域。

 化生性胸腺瘤

化生性胸腺瘤是罕见的,通常边界清楚,局限于胸腺,并可伴发胸腺囊肿,好发于中年女性,与重症肌无力相关性较低。组织学上,它们缺乏分叶和纤维分隔带,其特征是上皮样上皮细胞的双相分化结构,与角蛋白阴性的梭形细胞交织分布。淋巴细胞少见,TDT表达阴性,可见细胞异型性,包括细胞核增大及染色质增多,然而,核分裂较为少见,坏死罕见,化生性胸腺瘤常伴有YAP1::MAML2基因融合。

 脂肪纤维腺瘤

脂肪纤维腺瘤(LFA)是胸腺上皮肿瘤。组织学上,LFA除了包含脂肪瘤成分外,还包含特征性的上皮成分。与胸腺瘤不同,LFA好发于较年轻的患者(范围17-64岁,中位年龄29岁),以男性为主(F:M 4:9比例)。LFA的上皮细胞由小的、温和的、纺锤形的上皮样细胞链组成,稀疏的细胞质排列在结缔组织和脂肪中,类似于乳腺纤维腺瘤的结构。LFA与B1胸腺瘤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发病关系。完全切除后,纯LFA预后良好,无复发报道。迄今为止,在LFA中未发现特定的基因改变。

 混合性胸腺瘤

梭形细胞和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的混合成分,可以在AB型胸腺瘤中同时发生。此外,B型胸腺瘤也常表现出类似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应该反映在病理报告中,即各种成分的比例应超过10%。虽然胸腺瘤由一个以上的组织学类型是常见的,其他合并病变很少被报道,如B2或B3型胸腺瘤合并胸腺鳞状细胞癌,合并胸腺癌和伴淋巴样间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瘤,A或AB型胸腺瘤合并低级别乳头状腺癌,A型或化生性胸腺瘤合并肉瘤样癌。合并小细胞癌等。与低级别肿瘤合并的胸腺瘤,可转化为更具侵袭性的表型,形态上常呈现出双向分化特征。

图片

4. 由双相分化形态学特征的胸腺瘤类型:伴有淋巴间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瘤(MNT-LS;A-D)和伴有淋巴间质的小结节性胸腺癌(MNC-LS;E-H)。B,在MNT-LS中,上皮岛(星号)排列在致密的反应性淋巴间质,偶尔可见生发中心(箭头);C,MNT-LS的上皮岛CKP阳性,中间组织阴性;D,MNT-LS的TdT阳性的淋巴细胞,仅限于上皮岛的周围,稀疏的上皮内可见TDT阳性淋巴细胞浸润;E ,F:MNC-LC也显示上皮岛(星号)和淋巴间质,但也可见间质纤维化(箭头)。与MNT-LS相比,其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非典型细胞核,核分裂增加。与MNT-LS相比,这例MNC-LS缺乏未成熟的胸腺细胞(未显示),其上皮细胞中CD5 (G)和CD117 (H)弥漫阳性。

 胸腺癌

胸腺癌较为罕见,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淋巴上皮样癌、黏液表皮样癌及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好发于前纵隔。胸腺癌是继胸腺瘤、良性囊肿和淋巴瘤之后的第四大常见的前纵隔病变。发病年龄范围较广(12-96岁),以男性为主。

组织形态学上,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明显,缺乏不成熟淋巴细胞,在一些病例中存在混合炎症浸润,包括T和B系的成熟淋巴细胞以及浆细胞。

胸腺癌最常见的亚型具有鳞状细胞(占所有胸腺癌病例的70%)。它的典型特征是侵袭性非典型鳞状上皮样细胞,巢生长,缺乏小叶生长。其多边形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至椭圆形,核仁明显。分裂的活性和坏死的数量不定基底细胞样癌中,肿瘤细胞以囊状乳头状或巢状生长模式生长,呈实性排列在一些病例中,细胞呈基底样形态改变,缺乏明显的角化,排列呈栅栏状,细胞核呈圆形,偶尔有纺锤形,细胞质稀少。胸腺癌的其它亚型,包括唾液腺型肿瘤、腺癌和NUT癌,较为少见。

图片

图5.胸腺鳞状细胞癌。A和B,肿瘤细胞显示不规则的实性和巢状的浸润性生长模式,其间可见纤维间质增生(星号);C-F,肿瘤细胞p63(C)、PAX-8(D)、CD5(E)和CD117(F)免疫组化染色强阳性。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TNENs)是胸腺中一种非常罕见的上皮恶性肿瘤亚型,仅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0.4%~2%,占所有胸腺恶性肿瘤的2%~5%。与肺部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类似,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类癌(TC和AC)、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癌,但临床和分子特征可能与肺及支气管中对应的肿瘤不同。

图片

图6:胸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A和B,肿瘤生长显示神经内分泌形态,排列成片状、链状、条带状,细胞呈现多边形,局灶可见粉刺样坏死(星号);免疫组化TTF-1阴性,CgA(C)、PAX-8(D)、CD5(E)和CD117(F)阳性。

参考文献及书籍:

von der Thüsen J. Thymic epithelial tumours: histopat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Histopathology. 2024 Jan;84(1):196-215. doi: 10.1111/his.15097. Epub 2023 Nov 23. PMID: 37994555.

上一篇: 左心衰和右心衰有哪些区别?

下一篇: 男子皮肤Q弹破纪录,脸夹161个夹子,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