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就胸闷!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康复病例1例
时间:2025-03-30 12:08:2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病例简介
【主诉】患者黄某某,男性,24岁,因“反复胸闷、心悸半年”就诊。
【现病史】患者当时是一名大三学生,半年前于跑步15分钟后出现胸闷、心悸,伴手麻、大汗。无呼吸困难、胸痛、濒死感、黑蒙、晕厥等。经休息后上症渐缓解,但运动后反复发作,性质及持续时间大致同前。2023年3月到广州市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左前降支中段浅心肌桥,予以“倍他乐克”“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症状未缓解。2023年5月再次到广州市某三甲医院门诊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后,仍未见明显异常,不排除微血管心绞痛,加用“尼可地尔片”改善冠脉微循环,仍效果欠佳。2023年7月来我院双心门诊就诊,完善心电图,并复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异常,考虑“① 心脏神经官能症;② 心肌桥”,予以“艾司西肽普兰 10 mg 1次/日”“美托洛尔缓释片 23.75 mg 1次/日”口服治疗,无明显疗效。2023年8月再次来我院就诊,完善心肺运动负荷试验后,建议来我院行Ⅱ期康复运动训练,2023年8月22日Ⅱ期康复建档。患者起病以来,食欲可,睡眠、精神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疟疾、血吸虫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手术、输血史;否认中毒史及过敏史。
【个人史】生于广东云浮,无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区居住史,无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生活习惯较规律。无吸烟、饮酒史,无冶游史,否认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放射线接触史;按时接种疫苗。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入院查体】T:36.5℃,P:82次/分,R:20次/分,BP:118/70 mmHg,身高:177 cm,体重:56 kg,BMI:17.9。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检查合作。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2023年3月31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1)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N-BNP正常。
2)血脂常规:总胆固醇5.8 mmol/L(3.1~5.7 mmol/L),低密度胆固醇3.78 mmol/L(<3.0 mmol/L)。
2. 冠状CTA(2023年3月31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左前降支中段浅心肌桥
图1 患者外院冠脉CTA报告
3. 心脏彩超(2023年3月31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左前降支中段浅心肌桥。
图2 患者外院心脏彩超报告
4. 动态心电图(2023年4月6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图3 患者外院动态心电图报告
5. 动态血压(2023年5月19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图4 患者外院动态血压报告
6. 运动心肺心排心电三合一(2023年5月18日,广州市某三甲医院)
图5 患者外院动心肺心排心电三合一评估报告
7. 心电图(2023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
大致正常心电图。
图6 患者本院2023年7月心电图检查
8. 动态心电图(2023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
① 窦性心律;② 偶发室性早搏(24小时室性早搏1次)。
图7 患者本院2023年7月动态心电图检查
9.心脏超声(2023年8月,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检查时心率110次/分。
图8 患者本院2023年8月心脏超声检查
【门诊诊断】
1. 心脏神经官能症;
2. 心肌桥;
3. 高胆固醇血症。
【诊疗经过】
患者为门诊病人,整体运动功能良好,无需进行I期康复,直接进入门诊Ⅱ期康复。
心脏康复治疗过程
【门诊Ⅱ期康复】
评估
1. 心理评估
GAD-7评分(焦虑症状筛查量表):1分;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2分。
2. 营养评估
身高 177 cm,体重56 kg,BMI 17.9 kg/m2,腰围73 cm,臀围89 cm。
3. 运动评估
该患者为非虚弱型。
表1 非虚弱患者Ⅱ期康复评估方法
注:非虚弱患者(Ⅱb和Ⅱ期)采用:① 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图)② 单腿站立平衡试验评估 ③ MRC徒手肌力评定量表
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9 患者心肺运动实验结果
图10 患者心肺运动试验九宫图
从四个部分对心肺运动实验的结果进行解读
1)整体功能
运动耐量中度下降;运动心功能A级,目前耐量低的影响因素是骨骼肌肉能力(仅供参考)。
2)心脏
运动心电图变化:运动未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氧脉搏(O2pluse):9.8,占82%pred(正常≥80%),运动中持续上升。
△VO2/ △WR(有氧做功效率):9.39(正常值10.3±1.0),运动中持续上升。
血压:rest 136/82,peak169/85,血压正常上升。
3)肺脏
静态肺功能:肺通气功能正常,小气道功能正常。
VE/VCO2@AT:19.8(正常<34);
VE/VCO2 Slope:18.38(正常<30);
PetCO2(mmHg):37.5(正常>32),运动中正常增加。
SpO2 :运动中正常呼吸储备;
BR:正常。
4)神经调控:临界状态。
静息心率:97 bpm;
HR peak:155bpm;
HR rec:16;
血压:静息血压136/82 mmHg;峰值血压169/85 mmHg,血压正常上升。
运动评估结论
运动耐量占预计值51%,受限于骨骼肌肉能力。需通过有氧运动进行提升。
平衡:无需训练。
柔韧:无需训练。
肌力:无需训练。
肺功能:无需训练。
康复治疗
图11 患者门诊康复训练时间点
1. 药物处方:见表2
基础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合并症:① 心肌桥;② 高胆固醇血症。
表2 患者药物处方
2. 心理处方
1)团体心理治疗(每月两次,讲疾病知识和康复措施,减少患者恐惧感,并直视心理问题);
2)抗抑郁药物应用;
3)正念和冥想。
3. 运动处方:
运动耐量下降(骨骼肌肉能力),通过有氧运动进行提升。
有氧运动处方如下(写出36次运动训练处方):
2023年9月
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
热身负荷35~46W
最大负荷99~104W(85%~90%max)
Ht:Lt 5:2→0.5:1
运动时间36→48 min
2023年11月
中强度间歇运动(MICT)
热身负荷40 W
最大负荷80~90W(40%~45%max),但后3周执行时有小幅度修改,均给予80 W(40%max)
Ht:Lt 5:2→8:2
运动时间36→48 min
2023年12月
中强度间歇运动(MICT)
热身负荷36 W
最大负荷81 W(40%max)
Ht:Lt 8:2
运动时间48 min
图12 患者36次运动训练处方(前12次HIIT运动训练,后24次MIIT运动训练)
4. 营养处方
低盐低脂饮食,平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天然食物,摄入优质蛋白。
5. 行为处方
患者无吸烟史,嘱远离棋牌室,避免二手烟。通过病友交流、健康教育和医患激励等措施,提升患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依从性。
效果评价
1. 患者症状
胸闷、心悸及焦虑症状较前缓解。
2. 相关危险因素控制情况(见表3)
表3 患者危险因素康复前后控制情况对比
3. 心理评估
表4 患者康复前后心理评估量表评分对比
4. 心肺运动试验
12次运动后复查心肺运动试验(图13),结果提示运动耐力能力明显改善,36次运动后复查心肺运动试验(图14),提示较前好转,对比见表5肺通气效率较前改善。
图13 患者康复12次心肺运动试验结果
图14 患者康复36次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对比
表5 患者心肺运动试验康复前、中、后控制情况对比
经验分享
1. 该患者进行的运动康复符合指南共识的要求:
核心要点:患者在跑步时出现胸闷、心悸、手麻、大汗症状,根据运动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分层定为中危患者,需在心电监护下完成12~36次中高等强度有氧运动。
2. 患者3次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对比示静息心率升高,建议增加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定期监测心率。
3. 患者2023.8.22心理评估:GAD-7:1分,PHQ-9:2分,而12次Ⅱ期运动康复训练后2023年10月13日心理评估均有所升高:GAD-7:21分,PHQ-9:7分,以GAD-7升高明显,不知道是患者自主康复训练时对心理评估是否有所隐瞒?还是大学学业繁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压力加大所致?
4. 本病例最大的特点
患者属于心脏神经官能症状态,经过Ⅱ期康复后,运动耐量好转,胸闷、心悸症状好转,近期未有再次发作,且焦虑状态得到改善,现在积极投入到考研的学习状态。五大处方中的药物处方及运动处方使得患者的胸闷、心悸及焦虑状态明显改善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是控制患者症状的良药。
进一步思考
1. 患者经过第1个月12次HIIT运动康复训练后,心理评估分值不降反升,而后2个月改为MICT运动康复训练后,心理评估渐好转,面对“双心”病人,我们如何选择HIIT/MICT训练方案?
答:① 如何选择HIIT或者MICT训练方案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训练目的以及时间安排来决定。
② 下图是HIIT及MICT训练方案的优缺点。
③ “双心”病人建议采用中高强度运动康复训练,低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对病人康复帮助不大;如果患者不能配合,可以先采用低强度运动康复训练,并循序渐进。
2. 现在随着二胎、三胎生育政策的开放,新冠后遗症的影响,年龄的老化,各种社会压力陡增,县级医院的心血管医生面临焦虑、抑郁症的病人也越来越多,面对“双心”病人,我们该如何选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答:① 如何选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掌握三原则:第一,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第二,熟悉药物的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第三,出现不良反应,要知道如何去处理;② 药物间相互作用:有无药效学或药动学配伍禁忌;③ 患者身体素质:患者躯体状况及耐受性;④ 如果效果仍欠佳,应及时去医院与心理医生咨询。
病例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作者:蓝山县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蒋新宴(曾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此病例为进修期间病例);指导老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马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