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非药物治疗(一):机械通气(24年心衰指南)

时间:2025-03-24 12:08:5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遇到需要机械通气的急性心衰患者,需要结合患者的呼吸指标和组织灌注情况,做出最佳的呼吸支持方案。24年心衰指南对急性心衰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有简短的阐述,我们结合相关研究简单探讨急性心衰中机械通气的应用,欢迎留言讨论。

机械通气的定义与分类

机械通气是指应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以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一种通气方式。在急性心衰患者中,机械通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1.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面罩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无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

  2. 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进行的有创机械通气

24年指南明确区分了这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

急性心衰时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适应症

根据2024年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有呼吸窘迫者(呼吸频率>25次/min,SpO₂<90%)应尽快给予无创通气(Ⅱa,B级证据)。无创通气不仅可减轻症状,且可降低气管内插管的概率。指南还特别指出可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两种模式。

图片

临床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无创通气时,不仅要看指标数值,还应观察患者的整体状态。如患者使用辅助呼吸肌、呼吸费力、对常规氧疗反应不佳、精神状态改变等表现时,即使SpO₂未低于90%,也应考虑早期使用无创通气支持。

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适应症

指南明确指出,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

  • 呼吸衰竭导致低氧血症(PaO₂<60 mmHg)

  • PaCO₂>50 mmHg和酸中毒(pH值<7.35)

  • 无创通气治疗不能改善者(Ⅰ,C级证据)

此外,虽然指南中未明确提及,但临床实践中,当急性心衰患者出现自主呼吸障碍(如突然停止或呼吸微弱)、意识障碍或休克时,也需要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这些情况往往代表更严重的病情,需要更积极的干预。

机械通气的作用机制 

无创呼吸辅助通气对急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作用包括:

  1. 提高肺内压力:正压通气增加胸内压,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

  2. 改善肺泡通气:扩张塌陷的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3. 减轻呼吸肌负担:降低呼吸做功,减少氧耗

  4. 降低左室后负荷:正压通气可降低跨心肌压,减轻左室壁张力

  5. 改善组织氧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组织供氧

图片

Gray等人在2008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对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无创通气与常规氧疗相比可更有效地改善症状,但对于死亡率影响不明显。该研究纳入1069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证实无创通气可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这一研究结果与指南中提到的"无创通气可减轻症状,且可降低气管内插管的概率"相一致。

无创通气的模式选择 

无创通气可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压力支持通气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具体包括:

  1.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全程维持固定的气道正压,简单易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

  2. 压力支持通气(PSV/BiPAP):提供吸气压力支持和呼气末正压,可更好地减轻呼吸肌疲劳

临床提示:指南特别强调"无创正压通气可使血压下降,使用时应监测血压,低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本身就有低血压倾向的急性心衰患者,使用无创通气需特别谨慎,建议从较低的压力设置开始,逐渐调整至治疗压力,同时做好血管活性药物的准备。

机械通气期间的监测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在急性心衰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期间,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呼吸系统监测

  • 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及呼吸模式

  • 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₂、PaCO₂)

  • 氧合指数(PaO₂/FiO₂)的动态变化

  • 患者是否与呼吸机同步

2. 循环系统监测

  • 心率、血压、外周灌注

  • 心脏超声评估左室功能变化

  • 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压(如有条件)

  • 组织氧供需平衡(如血乳酸水平)

3. 神经系统监测

  • 意识状态

  • 镇静水平评分(如Ramsay评分)

  • 躁动程度

Frat等人在2014年《欧洲重症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无创通气时,呼吸频率的改善是评估治疗效果最敏感的参数之一,呼吸频率持续不降提示通气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考虑有创机械通气[3]。该研究对310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析,为临床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撤机标准 

当急性心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得到有效控制后,需要评估是否可以撤机。虽然指南未专门提及撤机标准,但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以下标准:

  1. 原发病得到控制:如心衰得到有效治疗

  2. 呼吸功能改善:呼吸频率<25次/min,无明显呼吸窘迫

  3. 氧合情况改善:FiO₂≤40%时SpO₂能维持≥95%

  4. 血流动力学稳定:无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

  5. 意识状态良好:神志清楚,能配合呼吸

对于无创通气,可逐渐减少通气参数(如降低吸气压力或PEEP),最后改为鼻导管氧疗观察。对于有创机械通气,则需要进行自主呼吸试验评估后进行拔管。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机械通气虽然能改善急性心衰患者的氧合,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

图片

Nava与其研究团队在一项针对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无创通气相较于有创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10.7% vs 28.4%, p<0.001),且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平均减少5.6天)[4]。这项纳入754例患者的研究为临床选择通气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对于适合的患者,无创通气应作为首选。

总结 

对于急性心衰患者,机械通气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2024年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不推荐常规给予所有患者吸氧,对于合并呼吸窘迫或持续低氧血症的患者,及时、合理的机械通气支持至关重要。

上一篇: 研究建议:每天喝杯葡萄酒,心血管病风险或...

下一篇: Circ Res:复旦大学张英梅/任骏/...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