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远隔缺血适应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5-03-30 12:10: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适应(RIC)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为数据来源,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12日发表的RIC相关英文文献。通过Microsoft Excel、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及可视化分析,对年发表文献数量、国家、机构、出版期刊、作者、被引参考文献、关键词及关键词突现等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1)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12日发表的RIC相关论著和综述共1 316篇,由来自59 个国家1 597 个机构的6 688 名作者发表在456 种期刊上,引用了来自3 860 种期刊的32 064 篇文献。近10年RIC相关文献发表量均较高,其中2017 年发表文献数量最多,为145 篇。 (2)发表RIC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为中国(448篇),其次为美国(240篇),各国间合作广泛。发表RIC相关文献最多的机构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03篇),其次为丹麦奥胡斯大学(63篇),各发文机构间合作紧密。发表RIC相关文献数量排名前3 位的期刊为Plos One(37 篇)、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32篇)和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26篇)。发表RIC相关文献数量前3位的作者为吉训明(60篇)、Heusch G(30篇)和任长虹(29篇)。(3)RIC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为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414次)。被引参考文献发表于3 860 种期刊,被引次数最多的期刊为Circulation(3 933 次引用)。(4)共提取4 089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前3 位的关键词分别为“reperfusion injury(再灌注损伤)”“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远隔缺血预适应)”和“cardioprotection(心脏保护)”。突现强度前3位的关键词分别为“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远隔缺血预适应)”“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和 “thrombolysis(溶栓)”。近5年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thrombolysis(溶栓)”“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国际临床建议)”“safety(安全性)”“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recovery(恢复)”和“efficacy(疗效)”。 结论近10 年RIC相关研究的文献保持较高发文量,各国家、机构、学者间合作紧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在国际RIC相关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RIC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缺血-再灌注保护的作用机制、心脏保护和缺血性卒中等方面,RIC在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为国际RIC研究的趋势和热点。
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RIC)是指对非重要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使其耐受持续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提高修复能力。RIC作为 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可通过3~4个周期的远端组织非致命性局部缺血-再灌注,保护包括脑、心和肾在内的重要器官免受持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根据缺血刺激启动的时间,RIC可分为3种亚型: 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远隔缺血期适应和远隔缺血后适应。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RIC缺血保护机制及其对心、脑、 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研究学术出版的学科,通过统计学方法描述出版趋势,强调出版作品之间的关系。文献计量学分析是通过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分析,评估文献的内在关系和传播模式,使研究者迅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为高质量的数字文献资源数据库,已被国际研究者广泛认可,是适合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库之一。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是文献计量学和知识网络分析常用的科学绘图工具,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领域。本研究旨在通过CiteSpace 及VOSviewer 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对2000年至2024年RIC 相关文献进行定性、定量及可视化分析,探讨RIC相关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和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为数据来源,索引选择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检索式TS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OR “remote ischemicpre conditioning” OR “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 OR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AND LA =(English)。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12日。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文献类型为论著和综述(包括荟萃分析);(2)语言为英语。
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与主题无关或无法获取作者、作者单位、发表年份等相关信息的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通过分别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去除重复及与RIC无关的文献,最后综合筛选意见,讨论后决定最终纳入进一步分析的文献。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中导出纳入文献的完整记录及其被引参考文献,将其以 “download. txt”格式保存。
使用CiteSpace软件(版本6.3.R1)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切片模块下,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24年12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数据筛选标准模块下,设定阈值g-index K =25,节点数量Top N阈值为50;选择寻路径算法;其他参数为软件默认。将文献数据导入,分析年发表文献篇数、国家、机构、出版期刊、作者、被引参考文献、关键词及关键词突现等信息。关键词突现强度代表该关键词在持续时间内突现频率上升的程度, 突现强度数值越大,表示短时间内频率变动越剧烈。关键词突现指数γ设置为最大值1,最小重复数设置为2。
使用VOSviewer软件(版本1.6.20)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选择默认选项,对发表文献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指将选择对象的集合分为由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分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时间线视图可展示聚类间的相互影响和历史跨度。通过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所有文献的平均被引次数)和共被引次数评价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和关联性。共被引是指当2篇文献同为第3篇文献的参考文献时,这2 篇文献即存在共被引关系,2篇文献共被引次数越多,表明其研究领域越相似。通过H指数综合评价论文数量和学术影响力,其是指研究者、研究机构或国家在该领域所有学术论文中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越高,表明该研究者、机构或国家高影响力文章越多。
使用Microsoft Excel (版本16. 69)绘制年发表文献数量条形图及发表文献的国家、机构、被引参考文献的描述性分析表格。
2 结果
将筛选后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 后分析显示,2000年1 月1 日至2024 年12 月12 日共发表RIC相关的论著和综述1316 篇,来自59个国家1597个机构的6688名作者,发表于456种期刊,引用了来自3 860种期刊的32064篇文献。
2.1 年发表文献数量
2000和2001 年无RIC相关文献发表,2002 年至2024年RIC 相关文献年发表数量如图1 所示。 2014年至2024 年RIC 相关文献发表量均较高,其中2017年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最高,为145篇。
2.2 国家和机构分布
共有59 个国家进行了RIC相关研究,其中中国发表RIC 相关文献数量最多,为448 篇,被引8 387次,篇均被引18. 72次,H指数为46。美国发表RIC相关文献240 篇,被引8 295 次,篇均被引34. 56 次,H指数为49。RIC 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5的国家见表1。发表文献的国家分布情况聚类分析显示,国家间合作广泛,中国文献发表的平均年份较晚。见图2。
发表RIC相关文献最多的机构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共发表103篇相关文献,被引2163 次,篇均被引21.00 次,H 指数为28;其次为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 发表相关文献63 篇,被引2 988 次,篇均被引47.42 次,H指数为25。RIC相关文献发表数量排名前5 的机构见表2。机构分布情况聚类分析显示,各发文机构间合作紧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发文平均年份较晚。见图3。
2.3 出版期刊和作者情况
2000年至2024年共456种期刊发表过RIC相关研究,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排名前3 位的期刊为Plos One(共发表37篇,被引966次,篇均被引26.11次)、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共发表32 篇,被引2 067次,篇均被引64.59 次)、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共发表26篇,被引888次,篇均被引34.15次)。
2000 年至2024 年共6 688 名作者发表过RIC相关文献,数量排名前3 的作者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共发表文献60篇,被引1 519次,篇均被引25. 31次,H指数为25)、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Heusch G(共发表文献30篇,被引3 364次, 篇均被引112. 13次,H指数为23)、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任长虹(共发表文献29 篇,被引603 次,篇均被引20. 79次,H指数为17)。共被引次数排名前3 的作者为Hausenloy DJ、Heusch G 和Przyklenk K。作者主要分为3 个聚类,分别以吉训明、Heusch G和Redington AN为代表,各作者间合作密切。见图4。
2.4 被引用的参考文献情况
2000年至2024年发表的RIC相关文献共引用参考文献32 064篇,被引次数排名前3 的参考文献分别为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 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from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Remote ischaemic conditioning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as a complement to angioplasty, and effect on myocardial salv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andomised trial。被引次数排名前10 的文献情况见表3,其中7篇文献发表于2010年及之前,且4篇文献发表于Circulation。
被引参考文献发表于3860种期刊,被引次数排名前3的期刊为Circulation(3933次引用)、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1996次引用)和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1707次引用)。
2.5 关键词及关键词突现情况
合并同义关键词后,1 316篇RIC相关文献共提取4 089 个关键词,出现次数前3 位的关键词为 “reperfusion injury(再灌注损伤)”“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远隔缺血预适应)”和“cardioprotection(心脏保护)”。关键词密度视图显示“reperfusion injury(再灌注损伤)”出现频率最高(图5 )。 CiteSpace关键词突现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突现强度前3位的关键词分别为“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远隔缺血预适应)”“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和“thrombolysis(溶栓)”;近5年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thrombolysis(溶栓)”“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国际临床建议)”“safety (安全性)”“ischemic stroke(缺血性卒中)”“recovery(恢复)”和“efficacy(疗效)”。见图6。
3 讨论
3.1 RIC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2014年至2024年RIC相关文献保持较高发文量,表明RIC在这一段时间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其中发表RIC 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为Plos One、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和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中国和美国RIC 相关文献的发文量位居世界前2 位,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美国高于中国,但两国文献的H指数相当;可视化分析时间线视图显示,中国RIC相关文献发表的平均年份较晚,提示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对RIC进行了深入探究,其中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发表相关文献最多,且多于近年发表,该机构对RIC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保护的机制和治疗策略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该机构的吉训明和任长虹发表的RIC相关文献数量位列第1 位和第3 位,且篇均被引次数和H指数均较高。奥胡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多伦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发文量分别位列第2、4、5位,虽然总被引次数和(或)篇均被引次数高于中国首都医科大学,但H指数与之相当。伦敦大学学院Hausenloy DJ所发表文献共被引次数位列第1位,其对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应用RIPC的疗效进行了一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RIPC可降低患者术后6、12、24 和48 h总血清肌钙蛋白T浓度,但在后续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RIC未能显示出对患者临床结局的改善。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Heusch G在发文量和相关文献共被引次数方面均位列第2位,其在RIC对心脏保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韦恩州立大学Przyklenk K所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被引次数位列第3位,其1993年首次提出了RIPC的概念,并对RIC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开展了大量研究。
3.2 RIC研究趋势和热点
RIC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出现次数最多的3个关键词分别为“再灌注损伤”“远隔缺血预适应”和“心脏保护”。被引次数最多的3 条参考文献同样是RIC相关基础理论和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结合关键词突现的时间顺序可见,早期RIC研究主要关注于相关作用机制,后逐渐过渡至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尽管RIC早期研究多集中于心脏保护领域,且临床前研究表明RIC 可减少心肌损伤和梗死体积相关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但心脏手术和心肌梗死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并未显示出RIC具有积极作用。
近5年突现强度较高的新兴关键词为“溶栓” “国际临床建议”“安全性”“缺血性卒中”“恢复”和 “疗效”,表明其为目前RIC 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于2013年出现,2021年开始突现,表明RIC的研究热点于2013年开始转向脑缺血方面。 近3年RIC在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成为国际RIC研究的趋势和热点,我国研究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2021年中国制定的《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推荐RIC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小血管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烟雾病等疾病的防治,还推荐其用于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的高龄脑血管病和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以及辅助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但是2022年欧洲卒中组织制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治疗指南指出,现有证据不足以对RIC用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做出建议,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明其疗效。未来国际各机构间紧密合作,开展更多的大型临床试验,或有望形成相关的国际临床建议。RIC 未来有望成为简单、低成本、应用广泛的卒中预防方法。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 )本研究仅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集合作为数据来源,未检索其他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存在局限性;(2)本研究仅纳入了英文文献,对其它语种的重要研究存在遗漏;(3)由于篇幅限制,本研究仅分析了文献的国家、机构、出版期刊、作者、被引参考文献、关键词和关键词突现等内容,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共被引和国际合作情况,还可通过扩大数据库检索范围更全面掌握国内外RIC相关研究的知识网络,进一步明确研究热点和方向;(4)本研究结果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获得,可能存在操作性偏倚。
综上所述,近10年RIC相关研究的文献保持较高发文量,各国家、机构、研究者间合作紧密,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在国际RIC相关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 RIC相关研究主要关注缺血-再灌注保护的作用机制、心脏保护和缺血性卒中等方面,RIC在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成为国际RIC研究的趋势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