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DSG2/DSC2突变相关的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自然病程和临床结局
时间:2025-03-28 12:08: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其特征是潜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VAs),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和进行性心力衰竭(HF)。编码结构桥粒蛋白的基因变异,包括嗜血小板蛋白2(PKP2)、桥粒蛋白(DSP)、桥粒蛋白(JUP)、桥粒蛋白2(DSG2)和桥粒蛋白2 (DSC2),已被证明是ARVC的主要发病机制,而一些非桥粒基因,如磷蛋白(PLN)、桥粒蛋白(DES)和钙粘蛋白2 (CDH2),也在一些患者中被报道。DSG2和DSC2的遗传变异可引起不同形式的ARVC,但目前报道较少。
近日,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全面描述该ARVC亚群患者的表型表达、自然病史和临床结局。
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欧洲和亚洲5个国家的DSG2和DSC2变异携带者的遗传和临床资料。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些患者的表型特征及其临床结果,重点关注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该研究共纳入了271名受试者,其中254名伴有DSG2突变(中位年龄38岁[四分位数范围25-52];62.7%的男性)。其中165例为先证者,200例确诊为ARVC。该研究共有181例(66.8%)个体携带错义变异,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结构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纳入了78例(28.8%)具有多种变异的个体。在200例确诊为ARVC的病例中,41例(20.5%)在65岁前发生心源性过早死亡。在81例左室射血分数和右室分数面积变化数据均可获得的患者中,29例(35.8%)有孤立性右室功能障碍,16例(19.8%)有双室功能障碍。与不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的单变异携带者相比,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的携带者发病时更年轻(P=0.001)。与单变异携带者相比,多变异携带者更有可能被诊断为ARVC (96.2% vs 64.8%;P<0.001),表现出更严重的左心室功能障碍(44.4% vs 22.1%;P=0.001)和右心室扩张(88.9%对55.8%,P<0.001)。与单变携带者相比,多变携带者在ARVC诊断时明显更年轻(33岁[18-49] vs 42岁[27-54]);P<0.001)。随访期间,多变异携带者的终末期心力衰竭(P<0.001)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0.004)发生率明显高于单变异携带者。与PKP2患者相比,DSG2/DSC2患者出现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P<0.001)。
由此可见,由桥粒钙粘蛋白变异引起的ARVC多见于右室或双室疾病。多种变异在这些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更频繁的临床外显率、更早的发病和不良的临床结果相关。
原始出处:
Liang Chen,et al.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SG2/DSC2 Variant-Relate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2025.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CIRCULATIONAHA.124.07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