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在这种情况下,男的的确更喜欢和男的在一起!
时间:2025-03-29 12:12:2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这个世界上一直存在着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例如男男。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男男的存在的确合理,即使对正常男性来说也一样。
2025年1月,《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由Wei等人撰写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小鼠社交行为中的一个有趣现象:
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雄性小鼠更倾向于与雌性小鼠互动;而在面临危机时,它们则会转向同性伙伴寻求支持。
研究团队选择了健康的成年雄性和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模型,设计了一系列行为学实验,以评估小鼠在不同环境下的社交互动时间。
他们通过开放场社交测试,分为对照组(无捕食者气味暴露)和实验组(有捕食者气味暴露),记录小鼠在与异性或同性伙伴互动时的时间,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光度法监测相关脑区的神经活动。
在正常情况下,雄性小鼠倾向于与雌性小鼠互动,这是因为其繁殖本能的驱动。
然而,当小鼠遭遇生存威胁(如暴露于与捕食者相关的气味时),它们的社交策略发生了显著变化。
雄性小鼠开始减少与雌性的互动,转向同性伙伴寻求帮助,而雌性小鼠则增加了与雄性小鼠的接触。
这一行为的转变表明,在危机时刻,小鼠通过调整其社交策略来寻求更高的生存机会。
研究还深入探讨了这一行为变化背后的神经机制,特别是多巴胺系统的作用。
研究发现,腹侧被盖区(VTA)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调节小鼠的性偏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验表明,雄性小鼠在与异性互动时,VTA神经元的活动显著增加,而与同性互动时,这种活动则减弱。
相反,对于雌性小鼠,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活动模式变化,但其机制略有不同。
研究团队使用了先进的双逆行病毒追踪技术,标记了VTA到伏隔核(NAc)和内侧视前区(mPOA)的神经元,观察其在社交互动中的实时反应。
他们发现,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VTADA-NAc路径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促进了雄性小鼠对雌性的偏好。
而在生存威胁下,VTADA-mPOA路径则变得更加活跃,促使雄性小鼠转向同性伙伴寻求支持。
进一步的电生理实验揭示了多巴胺释放模式与性偏好之间的深刻联系。
研究发现,相位性放电(高频、短暂的放电模式)会触发短暂而强烈的多巴胺释放,增强了雄性小鼠对异性的偏好;
而张力性放电(低频、持续的放电模式)则主要影响D2R神经元,促使雄性小鼠对同性的兴趣增加。
通过光遗传学技术操控D1R和D2R神经元,研究人员观察到激活D1R神经元会增加雌性小鼠与同性伙伴的互动,而抑制D2R神经元则使它们更倾向于与雄性互动。
研究还揭示了性别差异在决定性偏好上的神经回路机制。
雄性小鼠通过伏隔核和内侧视前区之间的竞争来决定其性偏好。
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VTADA-NAc路径占主导地位,促进对雌性的选择;而在生存威胁下,VTADA-mPOA路径则更为活跃,鼓励雄性小鼠寻求同性支持。
对于雌性小鼠而言,VTADA-NAc投射的放电模式变化影响其性偏好,形成了复杂的性别差异。
总的来说,Wei等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小鼠的社交行为及其神经基础。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小鼠在面对不同环境压力时的社交策略调整,也为探索人类社交行为中的性别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依据。
随着对神经机制的深入理解,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同时也为应对人类社会中的相似问题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DOI: 10.1126/science.adq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