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CM:抗凝血酶和活化蛋白C水平与脓毒症患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5-02-15 12:10: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儿童脓毒症死亡率较高,凝血功能障碍是感染性休克的预后因素,尤其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既往研究表明,成人脓毒症中抗凝血酶和蛋白C水平与预后相关,但儿童相关研究有限。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评估抗凝血酶和活化蛋白C(aPC)水平与儿童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DIC及MOD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脓毒症非存活者抗凝血酶和aPC水平较低,这与患儿发生DIC相关,DIC会导致儿童脓毒症患者出现MODS,并增加死亡率。
这项研究于2023年4月至2024年10月在越南国家儿童医院PICU进行,纳入年龄1个月至18岁、诊断为脓毒症且入住PICU的患儿,排除有凝血病史和接受抗凝治疗者。患儿入住PICU时,采集凝血指标、实验室变量、临床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数据,计算DIC评分,儿科死亡风险评分(PRISM III)和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评分(VIS)。主要结局为28天死亡率,次要结局包括DIC发生、MODS和PICU住院时长。
研究共纳入130例患者,中位年龄7.5个月,60%为男性,37例患者(28.5%)确诊脓毒症后的72小时内发生了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总体死亡率为 23例(17.7%)。研究发现,与存活者相比,28天内非存活者在入院时的出血和/或血栓形成、器官功能障碍和显性DIC的发生率更高。与未发生显性DIC的患者相比,发生显性DIC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更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更高,抗凝血酶和aPC水平更低。在存活者中,抗凝血酶和aPC的活性与VIS评分呈负相关(分别为 p = 0.002 和 p = 0.009)。抗凝血酶临界值低于63.5%的患者,其死亡风险的AUROC为 0.64,敏感性为0.51,特异性为0.74,阳性预测值为0.30。对于显性DIC患者,抗凝血酶临界值低于55.5%时,AUROC为0.78,敏感性为0.72,特异性为0.73,阳性预测值为0.52。
结果表明,28天内未存活的儿童脓毒症患者入院24小时内抗凝血酶水平更低;72小时内抗凝血酶或aPC水平降低与显性和非显性DIC相关。
原始出处:
Tran Dang Xoay, Ta Anh Tuan, et al, Antithrombin and Activated Protein C in Pediatric Seps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Outcome,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DOI: 10.1097/PCC.000000000000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