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功能障碍在躯体疼痛疾病中的作用
时间:2024-12-19 12:02: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基于中西医理论,内脏功能障碍在躯体疼痛疾病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西医理论
1.神经反射机制
内脏器官与躯体的神经支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等传导通路。
当内脏发生功能障碍时,可通过这些神经反射弧,将疼痛信号传导至脊髓背角神经元,然后与躯体神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和相互作用,使大脑皮层对疼痛的定位产生偏差,导致躯体相应部位出现牵涉痛。
例如
心肌梗死时,患者除了有心前区疼痛外,还常伴有左肩背部、左臂内侧等部位的牵涉痛;
胆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可出现右肩部或右背部的牵涉痛。
2.炎症介质与免疫反应
内脏功能障碍可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缓激肽等。这些炎症介质可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扩散到周围组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同时,炎症反应还可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复合物等,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和疼痛。
例如
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受损,炎症介质释放,除了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背部疼痛,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与胃后壁相邻的神经丛,通过神经传导引起背部牵涉痛。
3.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内脏器官在维持人体内分泌和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内脏功能障碍时,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和代谢紊乱,进而影响神经、肌肉等组织的正常功能,引起躯体疼痛。
例如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下降,出现畏寒、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肢体末端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
二、中医理论
1.经络气血传导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将内脏与体表相连。
当内脏功能障碍时,会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则痛,从而在相应的体表部位出现疼痛症状。
例如
心经有热可出现心胸疼痛,沿心经循行部位上肢内侧后缘也可能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
肝气郁结时,除了胁肋部胀满疼痛外,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颈部两侧疼痛等。
2.脏腑表里相关
脏腑之间存在表里关系,一脏有病可影响到与其相表里的腑或其他相关脏腑,进而引发躯体疼痛。
例如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气壅滞,肃降失常时,不仅会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还可能导致大肠传导功能障碍,出现腹部胀满疼痛;
脾胃互为表里,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四肢肌肉失养,出现肢体酸痛、乏力等症状。
3.内生邪气致病
内脏功能障碍可产生内生邪气,如痰饮、瘀血等,这些病理产物阻滞经络、脏腑,导致疼痛。
例如
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聚而成痰饮,上犯于心胸,可引起胸闷、胸痛;
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可出现胸胁刺痛、头痛、痛经等多种躯体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