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胆囊结石从1.5cm到完全消失

时间:2025-04-01 12:09:0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发生与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淤积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胆囊结石常引起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胆囊炎等并发症。今天,我们分享一例胆囊结石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症状改善、结石缩小甚至消失,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益参考。

1 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揭开胆囊结石的真相

患者女性,51岁。因“发作性上腹痛1年,再发6小时”入院。

1年来患者共发作上腹痛3次,均在晚餐后2~3小时出现,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无发热、眼黄、尿黄,症状持续1~2小时,经肌注“山莨菪碱”后,症状逐渐缓解。

6小时前上述症状再发,伴恶心、呕吐1次,无寒战、发热、眼黄、尿黄,无皮肤瘙痒及白陶土样便。社区医院给予同样治疗后症状未缓解,因此来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根治)、高血压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

2 诊断明确:

胆囊结石导致急性胆囊炎

入院后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肝区叩痛,其余正常。

实验室检查:中性粒细胞87.2%(↑),其余均正常。

肝胆彩超显示:胆囊1.5cm×0.8cm的结石影。

CT增强:胆囊增大,呈现明显双边征(见图1)

图片

根据患者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查体表现,最终确诊为:

1.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高血压病3级。

此次发作明确由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炎症所致,需尽快处理以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

3 治疗策略:

中西医合璧,症状缓解

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综合治疗,包括禁食水,静脉补液,应用抗感染及抑酸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2g 、奥硝唑0.5g静滴q12h,泮托拉唑40mg静滴qd),以控制炎症并改善症状。

经过5天治疗,患者上腹痛症状消失,但仍有右上腹压痛及肝区叩痛。第8天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第10天复查腹部CT,显示胆囊壁增厚情况基本恢复。既往X线显示为阴性结石,考虑到胆囊结石大多为胆固醇结石,但也会出现胆色素结石的混合成分(见图2)。

图片

由于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因此给予口服熊去氧胆酸(500mg,qn)及胆宁片(每次5片,tid)。但患者服用胆宁片后出现腹泻,因此减量至每次3片,tid。入院治疗20天后出院,随访观察结石变化情况。

4 治疗效果:

结石逐步缩小并消失

患者3个月后第1次随访,复查腹部彩超示:胆囊壁光滑,结石缩小至0.7cm×0.7cm(见图3),较前明显减小。

6个月后第2次随访,患者因进食高脂肪食物(羊排)再次出现轻微症状,复查腹部彩超显示胆囊壁光滑,结石进一步缩小至0.4cm×0.3cm(见图4),嘱患者胆宁片恢复至每天3次、每次5片。

8个月后第3次随访,患者未再发作上腹痛,复查彩超显示胆囊壁光滑,仅见附壁胆固醇结晶,未见明显结石影像,提示结石基本消失(见图5)。此时停用熊去氧胆酸及胆宁片,患者随访至今未复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5 诊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的价值

本例患者的治疗过程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的良好效果。以往对于胆囊结石等良性疾病的治疗,多选择“一切了之”。然而,胆囊不仅是胆汁储存和浓缩的器官,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随着医学对胆囊功能认识的深入,保留胆囊功能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且临床发现胆囊切除术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胆源性腹痛、消化功能紊乱相关腹胀、腹泻、残余胆囊结石等,使得保胆治疗成为一种重要选择。治疗胆囊良性疾病不再是简单的“一切了之”,而应该进行个体化治疗,精准护胆。

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是胆结石的主要类型,其中70%以上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其主要成分是胆固醇,主要因脂类代谢紊乱所致。

在本例中,熊去氧胆酸和胆宁片的联合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严重症状,结石逐步缩小,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研究显示,胆宁片具有利胆、抗炎、防石、护肝等功效,可通过调节胆汁成分的含量及比例,从而逆转成石趋势,对胆固醇结石及胆色素结石都有预防作用[1]

本病例提示,对于无并发症、症状较轻或拒绝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既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又避免了胆囊切除带来的长期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刘京山,等.中药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中应用专家共识(2016版).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0):41-43.

上一篇: 热议!患者去体检,半年后去世,家属竟要求...

下一篇: 重大发现!湖北中医大学揭秘神奇草药如何修...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