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器模式简介及起搏心电图识别
时间:2025-03-12 12:09:4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装置,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起搏器所植入的电极导线和所起搏心腔的数目进行分类,通常将起搏器分为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器,为了统一对起搏器性能的识别,也通过NBG编码来描述起搏器的功能及工作方式(见下表)。
1 单腔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指一根电极放置在心房或者心室,连接单腔脉冲发生器后形成AAI(R)和VVI(R)起搏模式。前者的起搏电极大多植入于右心耳,后者的起搏电极大多植入于右心室间隔部或者心尖部。
AAI模式
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感知自身心房电活动后抑制心房脉冲的发放。心电图特点是仅有心房起搏脉冲。
由于AAI是通过自然的房室传导途径激动心室,是所有起搏方式中最符合生理性起搏,此型主要用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患者。
例1 患者男,76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AAI起搏器10余年。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起搏周期1000 ms,频率60次/分。
图1 AAI起搏模式心电图,P波前可见起搏钉样信号
VVI模式
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感知自身心室活动后抑制心室脉冲的发放。心电图特点是仅有心室起搏脉冲。
VVI起搏器在房室传导阻滞或者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均可使用,但最大的缺点是房室非同步收缩,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可导致起搏器综合征。因此,目前主要用于持续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
例2 患者女,67岁,临床诊断持续房颤伴慢心室率,植入VVI起搏器。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起搏周期1100 ms,频率55次/分。
图2 VVI起搏模式心电图,第3、第4个QRS波为心室起搏
2 双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的脉冲发生器具有两个接口,通常分别将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放置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双腔起搏对维持房室收缩顺序,模拟正常人的PR间期优化作用,使房室收缩耦联间期得到合理地分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腔起搏器适应证广泛,一般而言,如无持续心房颤动,均可植入双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功能复杂,可程控参数较多,有近20种起搏模式可供选择,下面主要介绍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
DDD模式
又称房室全能型起搏,具有心房心室双腔感知、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的起搏模式,可根据自身心律和PR间期的变化自动调整起搏方式,有4种工作方式自动转换,包括AAI、OOO、VAT、DDD。
(1)当心房率低于程控的低限频率,PR间期短于起搏器程控的AV间期时,起搏器出现AAI工作方式,即心房起搏、心室抑制;
(2)当心房率快于程控的低限频率,PR间期短于起搏器程控的AV间期时,起搏器出现OOO工作方式,即心房、心室双抑制;
(3)当心房率快于程控的低限频率,PR间期长于起搏器程控的AV间期时,起搏器出现VAT工作方式,即心房感知、心室起搏;
(4)当心房率低于程控的低限频率,PR间期长于起搏器程控的AV间期时,起搏器出现DDD工作方式,即房室顺序起搏。
例3 患者女,48岁,临床诊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设置的起搏器参数:基本起搏周期1000 ms,频率60次/分,AV间期180 ms。
图3 VAT起搏模式心电图
例4 患者男,84岁,临床诊断窦性心动过缓伴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
图4 DDD起搏模式心电图
3 三腔起搏器
三腔起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双心房右心室起搏及右心房双心室起搏。
双心房右心室起搏
又称双房同步起搏。一般将一根心室电极植入常规右心室,一根心房电极放置在常规右心耳,而另一根心房电极通过冠状静脉口植入心脏静脉内起搏左心房下部。适用于具有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目前双房同步起搏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多。
右心房双心室起搏
即目前在临床广泛开展的心脏再同步起搏(CRT)。一般将一根心房电极放置在常规右心耳,一根心室电极植入常规右心室,而另一根心室电极通过冠状静脉口放置在冠状静脉分支起搏左心室侧后壁。主要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且QRS波≥130 ms的患者。
例5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慢性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植入CRT。
图5 双心室同步起搏心电图,QRS波前可观察到两个起搏信号
总结
不同类型的起搏器功能不尽相同,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合理的选择起搏器类型。同时,不同类型起搏器心电图表现也不同,确定起搏器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更好的识别及掌握起搏器心电图,评估起搏器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