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ology:三维超短回声MRI扫描的骨软骨异常与膝关节软骨退化之间的相关性
时间:2025-02-08 12:10:08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其标志性表现是关节透明软骨的进行性丧失,透明软骨通过钙化软骨层(CCL)与软骨下骨板(SBP)相连,这些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骨软骨单元,并过渡到软骨下骨小梁。关节软骨无血管,依靠从滑液或软骨下骨中的血管扩散来获取营养,这使得钙化软骨层(CCL)的通透性对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至关重要。利用动物模型以及骨关节炎患者的软骨标本进行的研究表明,骨关节炎早期涉及钙化软骨层(CCL)的结构改变,最初表现为沿骨软骨交界处(OCJ)的微裂纹和裂隙中的血管侵入。因此,识别该交界处的变化有助于增进对骨关节炎病理生理结构的全面理解。
磁共振成像(MRI)在评估关节软骨方面很有用。然而,由于钙化软骨层(CCL)所含的结合水以及致密的胶原结构限制了质子移动,使其具有较短的 T2 弛豫时间。常规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无法捕捉到钙化软骨层(CCL)的短 T2 信号,这就导致很难检测到钙化软骨层(CCL)内的病理变化,并将其与软骨下骨板(SBP)的低信号强度区分开来。
具有超短回波时间(UTE)序列的磁共振成像(MRI)已被用于克服上述局限。对髌骨软骨 - 骨标本进行超短回波时间(UTE)成像显示,钙化软骨层(CCL)和未钙化软骨深层均呈现出高信号,与软骨下骨板(SBP)的低信号不同。在另一项涉及志愿者体内正常髌骨样本的研究中,正常的骨软骨交界处(OCJ)呈现出清晰、平滑的高信号,代表着深层未钙化软骨和钙化软骨层(CCL)。然而,在尸体膝关节以及骨关节炎患者中,骨软骨交界处(OCJ)的钙化软骨层(CCL)通常呈现出不清晰的高信号。
最近,发表在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利用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TE)磁共振成像(MRI)对比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板(SBP)的异常情况,并与质子密度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PDFS)磁共振成像(MRI)所观察到的软骨退变及骨软骨交界处(OCJ)异常情况进行了比较。
本项研究在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3 月期间前瞻性地招募了143名参与者纳入本研究,这些参与者因慢性膝关节疼痛接受了常规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额外进行了矢状位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TE)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图像由两名肌肉骨骼放射科医生独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达成共识。通过质子密度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PDFS)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软骨退变等级以及骨软骨交界处(OCJ)异常情况,依据软骨退变的位置,通过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TE)磁共振成像(MRI)评估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板(SBP)的异常情况。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评估软骨退变等级与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板(SBP)异常情况之间的关系,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质子密度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PDFS)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中骨软骨交界处(OCJ)异常情况与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板(SBP)异常情况之间的关联。
共分析了来自143名参与者的143个膝关节(7个右膝和72个左膝),参与者平均年龄为 50.8 岁 ± 17.6 [标准差],其中男性72名,女性71名。在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TE)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中,钙化软骨缺损情况与软骨退变等级呈现中度正相关(ρ = 0.49 - 0.52;P <0.001)。钙化软骨变薄(ρ = 0.2 - 0.3;P <0.001)、软骨下骨板(SBP)不规则增厚(ρ = 0.3 - 0.35;P <0.001)以及缺损(ρ = 0.34 - 0.42;P <0.001)与软骨退变等级呈现弱正相关。质子密度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PDFS)磁共振成像(MRI)所描绘的骨软骨交界处(OCJ)异常情况与钙化软骨及软骨下骨板(SBP)异常情况相关(P <0.05)。
表 骨软骨连接异常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本项研究表明,三维超短回波时间(UTE)磁共振成像(MRI)中钙化软骨层及软骨下骨板(SBP)的异常情况与质子密度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PDFS)磁共振成像(MRI)所描绘的软骨退变及骨软骨交界处(OCJ)异常情况具有相关性。
原始出处:
Sunmin Lee,Yeo Ju Kim,Seunghun Lee,et al.Osteochondral Abnormalities on Three-Dimensional Ultrashort Echo Time MRI Scans Are Associated with Knee Cartilage Degradation.DOI:10.1148/radiol.23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