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新药GV971:22年研制之路的偶然与必然
时间:2019-11-03 20:31: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提供
阿尔茨海默病17年无新药上市的空白被中国原创新药填补。
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九期一®(甘露特钠,代号:GV-971)的上市申请,“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九期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在中国大陆的上市为全球首次上市。
这款中国原创、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将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创新是工业文明和科学诞生以来最激动人心的话题。九期一®不仅是中国原创,更是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这款新药上市的过程,见证了一个团队22年的坚持,更是对中国科研人员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一次肯定。
“最没有尊严的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反应迟钝、迷路、精神行为异常等现象,更有甚者会不认识自己的亲人。它就像脑海中的橡皮擦,让人忘了自己“来时的路”,也被认为是现在最没有尊严的疾病。
据《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8》统计,2018年全球有近5000万AD患者,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至1.52亿人。这对全球来说是极重的医疗负担。目前,美国FDA批准的5种AD治疗药物均为症状改善药物。这些药物既不能减轻AD的病理变化,也不能延缓疾病的病程进展。
同时,2018年全球用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治疗和照顾的费用(包括非正式护理)达到1万亿美元。无数患者遭受病痛的同时,无数个家庭也被拖垮。
自发现阿尔茨海默病100多年来,全球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5款。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32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已宣告失败。
美国AD协会预测,如果有一款针对AD病因,或者缓解病程的药物出现,未来5年可以将重度AD患者减少50%,到2050年可以将AD患者减少80%。
显然,老年痴呆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独辟蹊径从“肠胃入手”
近年来,人们对胃肠道菌群的认知逐渐加深,大量的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肿瘤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与自闭症、抑郁症、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有密切联系。
而九期一®正是国际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
九期一®靶向脑肠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示意图
该药主要发明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介绍,临床前作用机制表明,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靶向脑-肠轴的这一独特作用机制,为深度理解九期一®临床疗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共有1199例受试者参加了九期一®的1、2、3期临床试验研究。其中3期临床试验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和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国34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试者的服药观察。整个临床试验由全球最大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艾昆纬(原昆泰)负责管理。
为期36周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九期一®可明显改善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疗效指标认知功能改善显著,认知功能量表(ADAS-Cog)评分改善2.54分(p < 0.0001)。九期一®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起效快、呈持续稳健改善的特点,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九期一®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教授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的药物治疗还是对症治疗,且可供选用的药物不多,不能延缓或阻止病程进展。基于九期一®新的作用机制和独特的临床疗效特征,相信该药能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九期一®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专家张振馨教授表示:“我从事老年痴呆研究50年,参与了多个药物的国际多中心研究,始终没有找到对阿尔茨海默病令人满意的治疗药物,九期一®36周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终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为全球患者和家属感到由衷的高兴。”
国际著名专家美国神经学协会主席、华盛顿大学David M. Holtzman教授在Cell Research上撰文表示,GV-971作用机制的阐述毫无疑问为深度理解靶向肠道菌群作为治疗AD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概念支持,为抗AD复杂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全新干预方法。
“哪怕是失败了也要去做”
既然是前人未曾开拓的新方向,过程注定艰辛。
“也没有想到一定能作成一个药,但是希望能够积极的探索,哪怕是失败了也要去做。”耿美玉这样回顾自己的研发经历。
不同于传统靶向抗体药物,GV-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
1997年,耿美玉从东京大学留学回国,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研究所建立了独立的课题组。基于AD病程进展关键分子β淀粉样蛋白聚集及其神经毒性产生均需内源性糖链参与这一病理基础的认识,耿美玉开始了AD药物研究。她从海藻提取物中找到一种有效成分,实验证明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效。GV-971是课题组当年获得的第一个抗AD的活性分子,因此将它其命名“971”。
虽然971在动物实验中表现良好,但耿美玉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效,到底是什么机制在背后发生作用,而做新药研发,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2018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员在巴塞罗那CTAD会议汇报3期临床结果
“我经常被专家质疑,当时我也问自己,我也不知道,我真的有点走投无路,假如你不是去做药,而是去做探索性的研究的话,你光看药物有效就行了,”耿美玉说,因为需要研制药,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
接下来的20年时间,耿美玉都在解答这些问题。她习惯了晚上思考,白天到实验室求证,除了年三十,她几乎没有一天休息。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国际主流学术界都认为,这是一种大脑疾病,因此大家把目光都放在了脑部的研究。
“有零星学术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与老年痴呆有关,但没有过多引起人们的注意,”耿美玉思考,“会不会971也是通过肠道菌群来发挥作用的?”
大脑的疾病,不光只关注大脑。想法一出现,耿美玉非常兴奋,她告诉团队,“敢不敢大胆推测,此前主流的看法,并非唯一的发生机制呢?”
实验数据证实了她的猜想,这是一个让国内外同行都感到惊讶的结果。“我们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之后,导致机体的炎症,然后就跑到大脑中去,导致大脑的炎症,”耿美玉形容971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能改变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大脑炎症减少。”
为了解释药物为什么有效,耿美玉走了22年。上报到国家药监局的研究资料一共179箱,53万页。“一路走来,非常孤独。”耿美玉说,但她的团队并不孤独,她非常感谢自己团队的坚持,相信科学发现的真实性,数据的真实性。
“她走了一条特别的科研道路,对作用机理的探索也通常的方向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这样理解耿美玉提到的“孤独”,他认为,阿尔茨海默症这类非传染性的慢性病的病原体复杂,需要用新的思路来攻克,“耿美玉研究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对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对今后的研究有广泛的借鉴价值。”
2019年1月2日,九期一®研发团队在绿谷研究院药理实验室合影,前排耿美玉、辛现良;第二排从左到右依次为:杜晓光、张靖、杨新颖、冯腾、孙广强
价格正在制定,“让老百姓吃得起”
上海绿谷制药董事长吕松涛指出,早在2009年绿谷制药就与中科院药物研究所就建立了战略联盟,当时时任所长丁健院士就找到绿谷制药。丁健向他介绍,有一款药研发存在诸多难点与风险,全世界多年来药物研发没有新的进展,现有药物效果也不理想,诸多药厂研发失败。
“当时我对这一药物研发兴趣浓厚,认为这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这一脑部疾病,而绿谷制药一直以来也对大脑有关的疾病治疗保持着浓厚的研发兴趣。”吕松涛坦言,在遇到研究员耿美玉教授后,也被她的研发热情所感动,“既然中国有科学家愿意且有热情去做原创新药,去突破当前全世界的新药研究难点,我们就应该助其一臂之力,就算是做不成,我们也很愿意参与这一重要药物的研发过程。”
吕松涛介绍,每年绿谷制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GV-971的研发过程中,早在三期临床试验前,绿谷制药就已经开始谋划药物研发的产业化道路。这主要是为了能在药品获批上市后能尽快投入生产,尽快惠及于广大患者。“在整个研发和审批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药监部门还是上海药监局、上海市政府等,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我表示非常感谢。”
吕松涛表示,目前,这一药物价格正在制定。“既要让老百姓吃的起,也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定价原则。”
他透露,目前,国内市场上联合用药的话,患者每个月至少要承担1500元人民币的价格,预计九期一®应该会比这一费用略高。
九期一®原料车间
事实上,老年痴呆病人花费重头的一块并不是在治疗费用,而是照料成本,主要包括家庭照料费用,包括因为照料而影响家庭的其他一些就业的时间等等。美国相关抗AD药物的市场规模不到300亿美元,但每年的照料费用达2000亿美元。而在全球,这个市场不到1000亿美元,但照料成本达到1万亿美元。吕松涛认为,如果有一款药本身它的疗效比较好,就能大量减少照料成本,将会大大减轻对社会和国家的负担。
吕松涛说,目前中国有1000万患者人群,全世界有5000万患者人群,“我们也会不断努力加紧建设,扩大生产能力,尽全力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