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病理性瘢痕临床治疗现状

时间:2025-04-14 12:14: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痤疮常见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好发于面部、胸部及上背部,可导致萎缩性瘢痕和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是一种伤口异常愈合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 病,其特征是真皮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两种类型。二者主要根据是否超出原始伤口边界进一步区分。

图片

在痤疮患者中,23.80%~26.94%的患者会发展为病理性瘢痕即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并且发病率随着痤疮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然而与萎缩性瘢痕相比,发病率明显较低,其诊断和治疗往往被忽视。但痤疮病理性瘢痕对患者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严重时抑郁、自残的风险增加。有研究发现即使轻度瘢痕对生活质量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图片

1.痤疮病理性瘢痕的病理机制

痤疮病理性瘢痕被认为是继发于毛囊周围脓肿破裂并随后发生的病理性愈合反应,其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较为复杂。在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和皮脂引流受损之后,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诱发炎症反应,形成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为主的免疫微环境,提供多种炎症因子与生长因子,如中性粒细胞活化巨噬细胞过量产生IL-1α、IL-1β、IL-6和TNF-α,并通过IGF-1/IGF-1R和TGF-β/Smad通路分泌TGF-β、PDGF和IGF,导致血管异常、纤维化和炎症因子进一步增加。

图片

此外,Th细胞也通过分泌IL-4和IL-13促进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最终导致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和瘢痕内胶原蛋白沉积增加。目前大多数病理性瘢痕的治疗都是通过抑制纤维化和减少炎症来发挥作用的。 

2.治疗

2.1局部外用药物 

常见药物有硅酮凝胶、肝素钠尿素囊凝胶、积雪苷霜软膏等。适用于早期痤疮瘢痕,可预防色素沉着,软化和平坦瘢痕,对其相关疼痛和瘙痒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外用药物经皮渗透性较差,往往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式,较少单独应用。

2.2局部注射药物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并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增加胶原酶产生、减少胶原酶抑制剂生成,减轻病理性瘢痕。曲安奈德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类固醇药物之一。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是目前痤疮病理性瘢痕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长期使用可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感染等。且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存在个体差异,可通过早期评估痤疮病理性瘢痕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增强药物渗透性和优化联合治疗策略等方式,提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图片

A型肉毒素:A型肉毒素作为一种神经外毒素,直接作用于胆碱神经末梢阻碍乙酰胆碱释放,使肌肉松弛麻痹降低局部张力,减少瘢痕增生。最新研究表明,A型肉毒素还可通过TGF-β1/Smad和ERK通路,减少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阻止病理性瘢痕形成。有学者使用A型肉毒素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进行注射治疗,发现其不仅改善了瘢痕的柔韧性和厚度,还能缓解相关的瘙痒和疼痛。与糖皮质激素相比,A型肉毒素的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更少,安全性更高。但肉毒素注射过多或过深可造成肌肉麻痹,需谨慎使用。 

细胞毒性药物:5-氟尿嘧啶(5-FU)是一种嘧啶类似物,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胸苷合成酶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阻断TGF-β介导的Ⅰ型胶原基因表达。有研究采用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ALA-PDT)联合5-FU和曲安奈德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发现所有瘢痕均缩小、变平、变软,治疗后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Hietanen等比较5-FU和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发现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相当,但5-FU组治疗后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曲安奈德组低。因此,当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产生明显不良反应时,5-FU可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替代药物。

维拉帕米:维拉帕米是一种选择性L型钙通道拮抗剂,可调节成纤维细胞活性,降低胶原蛋白 产生并防止毛细血管过度增生。Abou-Taleb等用维拉帕米对43例瘢痕疙瘩注射治疗,治疗后平均VSS评分显著降低,瘢痕柔韧性、厚度、血管分布及色素沉着均有明显改善,除了注射部位疼痛外,没有其他明显副作用。该研究还发现维拉帕米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在体积较小的瘢痕疙瘩中抑制更为明显。此外,有研究表明维拉帕米与曲安奈德治疗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疗效几乎相当,不过前者起效更快,发生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概率明显低于后者。但目前维拉帕米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数据仍较少,治疗经验不足,仍有待探索研究。 

2.3物理治疗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超低温直接破坏瘢痕组织,使瘢痕组织坏死、脱落。冷冻治疗瘢痕操作要求较高,过深易引起瘢痕复发,过浅则难以彻底清除瘢痕。治疗后可有疼痛、色素脱失等不良 反应,临床上较少应用于痤疮病理性瘢痕治疗。 

微针:微针是利用微小针头对皮肤造成物理损伤,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和弹性蛋白,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释放,促进瘢痕修复。微针主要用于改善轻微萎缩性瘢痕,但有研究证实,微针在治疗萎缩性和病理性瘢痕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两者都有显著改善。此外,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方式,在病理性瘢痕治疗方面有望得到大量应用。

2.4光电治疗 

点阵激光:点阵激光可分为剥脱性点阵激光和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剥脱性点阵激光通过向皮肤传递长波长光,使表皮细胞层中的水分子过热气化,产生小的热损伤来达到皮肤剥脱效果,同时诱导新胶原生成和胶原重塑,改善瘢痕质地。

图片

常见的剥脱性点阵激光有: CO2点阵激光、铒激光Er: YAG(2940nm)等。多项研究表明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不仅瘢痕的外观如色素异常、血管分布和纹理等明显改善,疼痛、瘙痒等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但剥脱性点阵激光能量较强,治疗后皮肤红肿、渗血以及结痂时间延长,护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感染。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波长在可见光或红外光范围内,可刺激胶原蛋白再生和重塑,能量较小,不破坏皮肤表皮层,治疗后皮肤红肿较轻,一般无渗血结痂,恢复较剥脱性激光快,治疗次数也相应增加。

 

常见的非剥脱性激光有: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 YAG1064/1320/1440nm)、铒玻璃激光(Er: glass1540/1550nm)等。一项前瞻性随机试验研究表明,使用1550nm铒玻璃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术后瘢痕的柔韧度、厚度,并缓解瘢痕瘙痒或疼痛不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激光疗法多应用于稳定期痤疮病理性瘢痕,禁用于增生期,否则可导致瘢痕增生加重。且其费用昂贵,治疗后需做好防晒、清洁等护理,以减少激光治疗后皮肤红斑、局部色素沉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等离子体射频消融:等离子体射频消融是一种新的技术,与激光和传统射频等治疗不同,其留下一层完整干燥的表皮,作为天然的生物敷料,易于愈合。Patra等采用针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技术对6名痤疮病理性瘢痕患者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的瘢痕均较基线有所改善,治疗后瘢痕总数减少了50%,患者整体评估(IGA)和研究者整体评估(PGA)平均改善分别为55%和56.6%,仅有2例患者出现短暂轻度的炎症性色素沉着,其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目前等离子体射频消融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研究较少,仍有待探索进一步研究,需要对更大的样本人群进行前瞻性对照试验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PDT)主要是利用细胞摄取光敏剂后,采用相应波长的光激发光敏剂,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从而诱导瘢痕组织细胞坏死。有研究将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ALA-PDT)联合微针或CO2点阵激光与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进行对比,发现三者临床疗效相当,但前两者复发率较激素注射组低。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局部疼痛、红斑、水肿和色素沉着等。往往应用于面积较大的痤疮病理性瘢痕的治疗。 

2.5外科治疗

皮肤磨削术:皮肤磨削术是使用高速旋转磨削机、微晶磨削机等相应设备磨削位于表皮以及真皮浅层皮损的一种技术。其术后残存的皮肤附属器会迅速再生,真皮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则重新排列,最终形成新的表皮。由于磨削不穿透网状真皮层,创面极少生成瘢痕,对痤疮浅表滚轮型瘢痕和厢车型瘢痕效果明显。有研究对比机械磨削术与CO2点阵激光治疗面部术后瘢痕疗效,发现二者美容效果相当,后者安全性优于前者,临床恢复速度更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磨削工具需术者控制,磨削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本身的操作,且后期易发生色素沉着,目前临床应用已逐渐减少。

图片

环钻术:环钻术是利用环钻直接钻取部分瘢痕组织,使其体积、厚度快速减少,此外还可松解瘢痕,减少周围组织张力,降低瘢痕复发。Mari等利用环钻对4例耳廓瘢痕疙瘩患者进行切除术,发现其相较手术刀切除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耳廓外形的改变。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疼痛、色沉、鹅卵石样外观等。但由于此法不易控制环钻的深度,目前临床使用仍较少。 

瘢痕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瘢痕及放疗均适用于晚期痤疮病理性瘢痕。面积较小的痤疮病理性瘢痕通过简单切除缝合即可达到消除效果,如若面积较大,可采取部分切除缝合加放疗或联合激素注射治疗。Ha等对16例复发性胸部瘢痕疙瘩采取手术切除及术后8小时内单次放疗,有效率达81.25% ,不良反应包括色素沉着,伤口愈合延迟等。但由于手术切口创伤,瘢痕复发的可能性较大,临床应用需慎重。

2.6新型疗法

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人体的多能干细胞,可从多部位获得,如骨髓、脂肪、脐带等。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ADSCs)因其广泛分布、免疫原性较低而被应用于纤维化疾病的治疗。有研究表明,ADSCs可通过TGF-β1/Smad 通路、P38/MAPK通路、miR-192-5p/IL-17RA/Smad轴等多个途径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促进其凋亡,降低其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减少胶原沉积抑制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基质血管成分(SVF)是一种来源于脂肪组织,包含大量ADSCs、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同种异质细胞的细胞群。

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 种自体血小板浓缩物,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瘢痕中的胶原蛋白结构,并减少与瘢痕相关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研究发现PRP可以通过激活TGF-β1负反馈调节通路降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减少病理性瘢痕形成。有研究对比病灶内注射曲安奈德和PRP与曲安奈德单药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发现联合组瘢痕疙瘩的高度、色素沉着、柔韧性和整体VSS改善较单药治疗组更明显,治疗后萎缩和色素减退的发生率也更低。目前PRP更多应用于萎缩性瘢痕治疗,运用于病理性瘢痕的病例较少,缺乏大量临床数据,所以该方法对痤疮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价值还需更多的临床资料评估。 

生物制剂:近些年来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疾病的治疗。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全人源IL-4Rα亚基单克隆抗体,可与靶细胞膜表面的IL-4Rα呈高度特异性结合,能抑制IL-4Rα与IL-4和IL-13结合并阻断其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从而减轻Th2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近些年来,多项研究发现IL-4和IL-13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发挥促进作用。这表明度普利尤单抗有望成为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一种新方法。Diaz等首次报道了1例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瘢痕疙瘩的患者,其多次在瘢痕疙瘩中注射曲安奈德,但疗效较差。度普利尤单抗治疗7个月后,特应性皮炎症状显著改善的 同时瘢痕疙瘩面积缩小约50%。由于病例报告及其研究病例数量的限制,我们需要更多的样本量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小分子靶向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新型的低分子量(<1kD)抑制剂,包括Janus激酶(JAK)抑制剂、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索拉非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靶向抑制BRAF、VEGFR、RET、RDGFF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进展。有研究报道索拉非尼通过拮抗TGF-β/Smad和MAPK/ERK信号通路发挥抗瘢痕疙瘩活性,不仅在体外减少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侵袭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还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迁移、血管生成和胶原蛋白堆积。这表明这种药物在皮肤病理性瘢痕上有一定的治疗潜力,但目前缺乏相关治疗数据,仍需更多临床研究相佐证,痤疮瘢痕患者未来可能从中受益。 

3.小结与展望

目前痤疮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尚无一种单一疗法可完全治愈病理性瘢痕。早期个体化综合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痤疮病理性瘢痕治疗方式。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 等及信号途径如TGF-β/Smad、IGF-1 /IGF-1R等,已被证明在痤疮引起的病理性瘢痕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痤疮病理性瘢痕的新靶点,是未来预防和治疗此类瘢痕的潜在策略。

参考文献:

1.齐婉玲,徐红,王瑞娥,刘艳.痤疮病理性瘢痕临床治疗现状[J].皮肤科学通报,2025,2(42):109-115.

2.Jin YL,Yang CL,Min KS,A neglected acne scar type: papular acne scars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keloid scars[J].Dermatol Surg,2021,47(10) :1347-1351.

3.Jerry T,Stefan B,Fran C,et al.Impact of facial atrophic acne scars on quality of life: a multi-country population-based survey[J].Am J Clin Dermatol,2021,23(1):1-9.

4.Xu W,Sinaki GD,Tang Y,et al.Acne-induced pathological scars: pathophysiology and current treatments[J].Burns Trauma,2024,12: tkad060.

5.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 Nat Commun:打破传统局限!SI...

下一篇: 银屑病药物研发管线与市场全景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