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 热点 | 多元视角探究肝硬化疾病修饰疗法的前沿进展

时间:2025-04-03 12:08:5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5年3月26日-30日,备受瞩目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隆重举行,吸引了来自5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专家学者。

本次会议涵盖议题广泛,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硬化、肝细胞癌等,为全球肝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期“药明白”栏目特邀南月敏教授和王荣琦教授,对肝硬化疾病修饰疗法的前沿进展进行分享并点评。

01 HBV相关ACLF的抗病毒治疗

来自孟加拉国的Salimur Rahman教授团队的最新对照研究[1]被收入大会摘要。研究共纳入30名HBV相关ACLF成人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替诺福韦单药治疗,另一组接受替诺福韦联合7天白蛋白输注治疗,随访至少3个月。

图片1.png

图1 大会摘要

• 结果显示

1. 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HBV DNA均低于检测下限。

2. 第90天时,共24名(80%)患者存活,其中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组有14名(58.33%),替诺福韦单药组有10名(41.66%)(P<0.05)。

3. 在第三次随访时,替诺福韦单药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MELD评分及CTP评分均显著高于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组(P<0.05)。

图片

图2 第90天时两组间HBV相关ACLF患者的存活比率对比图

• 研究表明:

1. 在HBV相关ACLF患者中使用替诺福韦联合白蛋白的生存获益明显优于替诺福韦单药;

2. 联合使用白蛋白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CTP评分及MELD评分。

02 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的长期管理

来自澳大利亚的Siddharth Sood教授团队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被收入本次大会纸质摘要。这是在意大利以外、最大规模的、关于肝硬化患者长期输注白蛋白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2]。101名患者在6个月内共接受了1,619次白蛋白输注(中位输注次数为18次/人)。23名(22.7%)患者输注白蛋白的时间少于6个月。

图片3.png

图3 纸质摘要

• 结果显示:

1. 93.1%的患者在基线时伴有腹水,其中75名患者(74.3%)为中、重度腹水。

2. 与临床试验不同,本研究对象代表了真实世界中的患者群体,患者普遍存在合并症和饮酒史,14.9%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32.7%合并糖尿病、37.6%在基线时有饮酒史。但多数患者对白蛋白耐受性良好,且因临床获益(如腹腔穿刺次数降低)而继续接受治疗。

3. 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由基线时的30g/L升至6个月时的35g/L。

图片4.png

图4 治疗6个月后与基线时的肝功能指标对比

4. 腹腔穿刺次数减少(其中42.6%的患者仍需接受至少1次腹腔穿刺):

• 治疗前6个月的中位穿刺次数:1次(IQR 0-3.5);

• 治疗6个月后的中位穿刺次数:0次(IQR 0-2.5)。

5. 患者结局:

• 16 名(15.8%)患者死亡;

• 5 名(4.95%)接受TIPS;

• 5 名(4.95%)接受肝移植。

6. 长期输注白蛋白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安全性:在超过1600次输注中仅观察到2例(0.12%)轻微不良事件。

03 肝硬化合并HRS/SBP的治疗

白蛋白是一种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HRS/SBP患者的有效药物。尽管国内指南推荐输注白蛋白治疗此类患者,但因成本原因其使用仍然受限,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在本次大会中,徐小元教授团队及杨柳团队分别在3月28日及3月29日分享了其最新发表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探究了中国城镇人口使用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SBP的成本效果。

使用决策树模型,通过文献检索获取临床疗效数据和效用数据,通过公开信息获得成本数据,意愿支付阈值为3倍人均GDP(38,223 USD/QALY)。

在中国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患者中[3],比较白蛋白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和单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成本效果,通过模型计算获得ICER为18,962 USD/QALY,显著低于意愿支付阈值。

图片5.png

图5 肝硬化合并HRS摘要的口头报告

在中国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SBP患者中[4],比较白蛋白联合抗生素和单用抗生素的成本效果,通过模型计算出ICER为13,598 USD/QALY,显著低于意愿支付阈值。

图片6.png

图6 肝硬化合并SBP摘要的口头报告

这两项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城镇区域,使用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RS/SBP具有经济性。

04 评估乙肝相关肝硬化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有效指标

有效白蛋白浓度是近年来肝病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谢雯教授团队发表的基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来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功能的最新研究,被纳入本次大会摘要[5]

研究采用了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自旋标记脂肪酸(16-羟硬脂酸,16-DSA)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特性。共纳入6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和6名健康对照者。

图片7.png

图7 利用EPR检测16-DSA探针与白蛋白的结合情况间接反映白蛋白的功能

 结果显示:

1.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自由成分占比显著更高(P=0.004)。

2. 肝硬化患者的h-1/h0值也显著升高(P=0.004)。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体内的白蛋白不仅数量减少,其功能也下降。

图片8.png

图8 大会摘要

• 研究表明:

1.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功能显著降低。

2. EPR波谱法是一种相对简便且有望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方法,可能有助于评估乙肝相关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甚至预测其预后。

3. 但该研究结果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专家简评

作为全球肝病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APASL一直持续为医学界带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本次会议中,多位专家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肝硬化疾病修正疗法的最新进展。

大会揭示了替诺福韦抗病毒治疗联合白蛋白输注可显著提升HBV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肝功能。同时大会还关注了在真实世界中,长期输注白蛋白为失代偿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带来的获益。两项药物经济学研究也证明了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合并HRS/SBP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另外,中国学者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揭示了肝硬化患者体内有效白蛋白的变化,为肝硬化预后评估提供了新视角。

这些发现为肝硬化精准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患者预后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APASL 2025在北京圆满落幕,期待明年相聚伊斯坦布尔,在第35届APASL大会中再续精彩交流。

【参考文献】

[1] Sharker Mohammad Shahadat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066.

[2] Siddharth Sood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PP0928.

[3] Xiaoyuan XU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117.

[4] Liu YANG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OP0148.

[5] LI Meng Qi et al. APASL 2025. Abstract EP0581.

上一篇: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下一篇: Hepatology:浙江大学曹红翠团队...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