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n Psychol Eur:自助移动应用在青少年抑郁预防中的作用
时间:2025-03-27 12:11:4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年来,全球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迅速上升,亟需一种可扩展且经济有效的预防方法。自助移动应用程序因其易获取性和实时性成为潜在解决方案,但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应用程序缺乏科学依据,且其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ECoWeB-PREVENT试验的二次分析,旨在探索认知行为疗法(CBT)自助应用程序中哪些功能的使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状的改善。该试验将16-22岁具有抑郁风险(如过度担忧、反刍思维或拒绝敏感性)但无抑郁症病史的年轻人随机分配到仅自我监测、自我监测加CBT自助或自我监测加情绪能力自助应用程序组。主要结果显示,CBT应用程序在3个月随访时优于仅自我监测的应用程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CBT应用程序中不同功能的使用与抑郁症状变化的关系。
研究方法上,试验采用多中心、多国家的随机对照设计,招募了来自英国、德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的1262名参与者,最终纳入分析的558名参与者至少使用过一次应用程序。参与者通过基线调查完成了一系列标准化问卷,包括抑郁症状(PHQ-9)、焦虑症状(GAD-7)和心理健康状况(WEMWBS)。应用程序使用数据记录了自我监测、工具(Tools)和挑战(Challenges)的使用频率。挑战部分包括行为激活、认知重构和问题解决等内容,而工具部分则提供即时应对策略。统计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应用程序使用与抑郁症状变化的关系,并调整了基线抑郁水平和试验分组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应用程序使用频率与抑郁症状变化无显著关联,这与以往研究不同,可能由于本研究聚焦于预防而非治疗场景。具体功能分析表明,自我监测和工具的使用对抑郁症状无显著影响,而挑战的使用频率与抑郁症状的降低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行为激活挑战的使用是CBT应用程序效果的关键中介因素,其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5.1%。行为激活挑战的均值使用次数为0.67次,表明即使仅使用1-2次,也能在3个月内产生显著益处。此外,认知重构挑战的使用也显示出一定的潜在益处,但问题解决挑战的使用反而与抑郁症状的增加相关。在抑郁症病例分析中,行为激活挑战的使用显著降低了抑郁症的发生率,而问题解决挑战的使用则增加了风险。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自助应用程序中,行为激活功能的简短使用可能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成分。尤其是行为激活挑战,即使仅使用一次,也能通过提供关键的心理教育和行动计划产生长期益处。这一发现为优化自助应用程序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强调了行为激活在预防性干预中的核心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简化内容和增强用户参与,最大化行为激活功能的效果。
原始出处:
Bralee, E., Mostazir, M., Warren, F. C., et al. (2025). Brief Use of Behavioral Activation Features Predicts Benefits of Self-Help App on Depression Symptoms: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Selective Prevention Trial in Young People. *Clinical Psychology in Europe, 93*(4), 293-306. https://doi.org/10.1037/cep00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