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hild Psychol. Psyc.:青少年早期认知脱离综合征与抑郁症状:探讨消极解释偏向的调节作用

时间:2025-03-26 12:10: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认知脱离综合征(cognitive disengagement syndrome,CDS;先前称为认知节奏迟缓)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独立关联,但尚未有研究探讨哪些因素可能调节这一联系。消极解释偏向(即,在模糊情境中感知到情绪上厌恶意义的适应不良信息处理)与抑郁的发展和维持有关,并可能调节CDS与抑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采用多知情者、多方法设计,探讨了消极解释偏向是否加剧了CDS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共336名青少年(年龄10-12岁;52.7%为女性;61.9%为白人)及其看护人完成了CDS和抑郁症状的评估。青少年完成了Scrambled Sentences Test,这是一项基于任务的解释偏向测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检验解释偏向是否可以作为CDS与抑郁症状之间关联的潜在调节因素。

双变量相关性

如预期所示,所有心理病理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在看护人报告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型(ADHD-IN)和看护人报告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冲动型(ADHD-HI)之间(r = .69,p < .001),以及看护人报告的ADHD-IN和看护人报告的CDS之间(r = .70,p < .001),都发现了较强的相关性。尽管关联性强,但相关性的大小低于被认为是冗余的水平(即,< .85)。与本研究特别相关的是,CDS症状与较高的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弱(跨知情者)到强(知情者内)的相关性(rs=.26–.66,所有ps < .001)。

除ADHD-HI症状外,所有心理病理学维度均与更大的消极解释偏向显著相关。看护人报告的ADHD-IN和CDS症状与更大的消极解释偏向呈弱相关(rs分别为.13和.14,ps分别为.02和.01),青少年自我报告的CDS症状与更大的消极解释偏向呈弱相关(r = .20,p < .001),而看护人和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则与更大的消极解释偏向呈中度相关(rs分别为.32和.44,两者ps均< .001)。

消极解释偏向作为慢性日常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调节因素

在考察自我报告抑郁症状与CDS症状关系的模型中,本研究发现了主要效应,即较高的CDS症状和较大的消极解释偏向均独立地与较高的抑郁症状相关。这一模式在看护人报告和自我报告的CDS症状中均保持一致。在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方面,无论是看护人报告还是自我报告的CDS症状,CDS症状与消极解释偏向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在考察看护人报告抑郁症状与CDS症状关系的模型中,研究发现无论是照顾者报告的CDS症状(t = 2.53,p = .012)还是自我报告的CDS症状(t = 2.95,p = .003),CDS与消极解释偏向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如图1所示,在所有水平的消极解释偏向中,看护人报告的CDS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关联。相比之下,如图2所示,自我报告的CDS症状与看护人报告的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仅在较高水平的消极解释偏向时显著(t = 2.88,p = .004),而在平均或较低水平的消极解释偏向时则不显著。

图1:消极解释偏向调节了看护人报告的认知脱离综合征(CDS)症状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图2:消极解释偏向调节了自我报告的认知脱离综合征(CDS)症状与看护人报告的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探讨了认知脱离综合征(CDS)与消极解释偏向之间的关联。如预期所示,CDS与消极解释偏向和抑郁症状显著相关。消极解释偏向显著影响了CDS与照顾者报告的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但并未影响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抑郁症状。

原始出处:

Miller MC, Baron OR, Epstein JN, Tamm L, Nyquist AC, Becker SP. Cognitive disengagement syndrom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early adolescents: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bia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25 Mar 14. doi: 10.1111/jcpp.1415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084601.

上一篇: Molecular Neurodegen...

下一篇: CNS Drugs:γ-羟基丁酸(GHB...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