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Immunopharmacol:三种中成药对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时间:2025-03-20 12:08:3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形式,其特征是结肠和/或直肠的慢性间歇性炎症,导致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甚至出现多种全身症状。针对不同亚型的UC,全球范围内已提供了相对个性化的西医治疗方案。5-氨基水杨酸是诱导和维持轻中度UC缓解的一线治疗药物,而中重度UC通常需要口服皮质类固醇来诱导缓解,随后使用单克隆抗体和/或小分子免疫抑制剂来维持缓解。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头痛。在临床试验中,尽管耐药性增加,最高的缓解率仍不超过20%至30%。因此,迫切需要额外的个体化治疗策略,以实现对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疾病控制。
中医药(TCMs)被广泛用于治疗UC,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虎地肠溶胶囊(HDEC)是一种经典的中成药,用于治疗轻度UC,其成分包括虎朱砂七、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清肠温中汤(QCWZ)是一种用于治疗中度UC的中药方剂,由黄连、干姜、苦参、木香、三七、青黛、地榆炭和炙甘草组成。先前的临床研究表明,HDEC和QCWZ在治疗轻中度UC方面的疗效与美沙拉嗪(MS)相当。已发表的研究还发现,HDEC和QCWZ通过抑制促炎标志物、调节屏障完整性,甚至调节肠道菌群在结肠炎动物模型中发挥治疗作用。此外,乌梅丸也是一种经典方剂,对UC表现出显著的疗效[1],其成分包括乌梅、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附子、木香、苦参、青黛、三七、地榆炭、白头翁、秦皮和炙甘草。加味乌梅丸(MWMP)与西药联合使用,相较于单独使用西药,能够提高UC患者的总体临床疗效。
过去十年中,菌群失衡被广泛认为是UC恶化的重要因素。虽然虎地肠溶胶囊、清肠温中汤、加味乌梅丸对表现出显著疗效,但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3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讨3种治疗方法对不同严重程度UC患者微生物群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10家医院143例不同严重程度的UC患者,采用大肠马约评分和全身炎症指标评价HDEC治疗轻度UC、QCWZ治疗中度UC和MWMP治疗重度UC(SUCs)的临床疗效,采用16 SrRNA测序和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物谱。
结果:3种药物单独或与美沙拉秦(MS)联合应用在改善马约评分和血液炎症参数方面与单用MS相当。与其他药物相比,MWMP +MS对SUCs的微生物代谢和结构的反应最大,表现为瘤胃球菌和厌氧杆菌的富集以及肠球菌、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的减少。此外,MWMP+MS促进SUCs微生物源性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这些差异微生物和代谢产物进一步显示与临床参数的显著统计学关系。
结论:中药治疗,尤其是MWMP+MS,可有效改善微生物群组成和SCFA代谢,这与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和内镜检查结果的改善相关。
原始出处:
Li N, Shang X, Shi L, et al. Effects of three Chinese herbal therapies on gut microbiota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t Immun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4, 2025. doi:10.1016/j.intimp.2025.1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