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千古经典红楼梦,世间最悲宝黛情
时间:2020-02-04 00:58: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我送妹妹一妙字, 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不管什么时候翻开那本《红楼梦》,总是忘不了记得宝黛初见时候的那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是句顶动人的情话。也许只是因为在那一瞬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前世,宝玉是神瑛侍者,黛玉是绛珠仙子,神瑛侍者要下凡历劫,于是绛珠仙子托身林黛玉下凡,决心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这前世的情缘注定了黛玉这一生,因情而生,钟情至此的宿命。
世人都只道金玉良缘,可那段木石前盟亦叫人念念不忘,那是跨越了前世今生,至情一生的凄美爱恋,也是曹雪芹笔下那场红楼旧梦里对爱情的最浪漫的祝福。
也许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是久别的重逢,那场初见,映了前世的约定,往赴的是今生的故事。一句“曾见过”,结束了前世百年的朝夕陪伴日月相守,悄然开启的是这一世的纯粹至爱。
“你往那去呢?” “我回家去” “我跟了你去。” “我死了。” “你死了,我做和尚。”
故事的最后,玩笑竟成了终局,那个孤傲的女子香消玉殒,那个顽固的少年逃离红尘。这本就是一场早已注定了悲剧的爱情。她是深深贾府里的那株傲骨白梅,人人都说她清冷,却难看到她的脆弱;她多愁善感,那双眼眸过早的看透了人世悲凉,偌大的贾府在黛玉眼中,更像是一个华丽的牢笼,她挣脱不开,躲闪不掉,在灿烂如花的年纪里还是成了封建社会大家庭中利益的牺牲品。
人前的黛玉,饱读诗书,翩然超尘;可真正的她,敏感于世,比任何人都要在意他人的眼光看法,唯恐被人挑了错笑话。可在宝玉面前,那就是个会耍性子,爱犟嘴,会吃醋还有些无理取闹的小姑娘,开心了会笑,难过了会生气,全是小女儿家才会有的一面。而我也总觉得,这样的黛玉才最可爱。
黛玉是个钟情至性之人,认定了宝玉,心里眼里便只有一个宝玉。幸也不算错爱,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带着与生俱来的叛逆、顽劣的男孩,也是眼里心里都只有一个黛玉。一个为了对方赌气垂泪,另一个也愿意放下身段去哄人开心,两人青梅竹马、互为知己,他们也都是不甘于命运的反抗者,也是彼此精神世界里的支柱。
在黛玉眼中,宝玉是她在贾府里能看到的不可多得的温暖,而黛玉对于宝玉而言,也是自己心里最在意的人。两人相互倾心,这样的美好是《红楼梦》里少见的温暖情节,它反映着人性中对于美好的追求。
放在整本书里,更像是那个过于冰冷无情的时代里仍存有的希望,让人初看时,一眼可见的是它的美好绚丽,但又在故事的最后,把所有的期待变成失望和不可得的无奈。随着宝黛爱情的遗憾而挥之不去的意难平,本就是那本《红楼梦》里的开头就注定了的悲剧。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城倾国的貌。”“再胡说,我就告诉舅舅舅母去。”“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那“多愁多病身” 、“倾国倾城貌”本指的是《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可《红楼梦》中故事的结局却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黛玉和宝玉用一场爱情去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人性的自由,可在当时,爱情的位置被放得太低太低,他们终究会失败。
曹公用一场无疾而终的凄美爱恋,去书写着那个时代的悲剧。生活于那时的每一个人,只是按照自己的角色设定过着本该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渐渐的,人们成了机械的自我,少了人性的思考,也就淡薄了对于自由、灵魂的追求。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才最终能反映那个时代本来的面目,所以其实《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结局都不曾有过圆满。
《红楼梦》中,前半段的文字太过热闹,更也显得后半部时结局的悲凉。知晓宝玉迎娶宝钗后,原本就病重的黛玉当场吐血,她指着外面宝玉的院子想要说一句话,但血卡在了喉咙讲不出,只来得及说了“宝玉,宝玉,你好……”,话未终了,可再也没有后话了,带着半世的眼泪,和不曾圆满的爱情,再回首时,芳魂已逝。
黛玉曾因《牡丹亭》中那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词而暗自垂泪,只觉如花美眷终究敌不过似水流年,想到自己与宝玉的爱情,只有叹息。
可在当时,追求自由的爱情早已成了人们所渐渐淡忘的事情。那样倔强的女子带着遗憾离开时,最后的那声叹息留给的是自己,不舍的目光停留的最终地方是心上人的院落。
然而,抛开时代、礼教,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终究不能够拥有一个完美结局。那场爱情太年轻也太幼稚,黛玉看得透人心却不屑于交际,自命清高的她也从不愿意低下身段迎合众人,这些都让她无法成为像王熙凤那样的狠角色,而在贾母等当家人的眼中,那便不是一个合格的孙媳妇人选。
宝玉是贾府的嫡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从一开始到文末,那也还只是个孩子,被身后的一大群疼爱他的长辈们推着向前走,太过完整的保护让他几乎忘了如何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人,他无法给予黛玉真正的安定。
只拥有爱情、诗词、和幻想中的自由的他们,入不了掌权人的眼,也抵挡不住世俗的压力,那也就意味了这样的爱情,注定是悲剧收尾。
“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 “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 “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曾无数次的想象过这场爱情的圆满结局,却也永远知道这只是徒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那本红楼,就像一场醒不来的旧梦,初时,朝霞映红,大观园人声鼎沸花开正好,可喧嚣过后是美梦惊醒,人走茶凉,清秋梦惘然。
都说《红楼梦》拿起了就再放不下了,翻开了就合不上了。因为往小了读,那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那是一个时代的兴衰荣辱。可无论是宝玉、黛玉、又或者那场无疾而终的爱情,书中的每个人物,似乎大部分都悲剧收尾,以贾府的败落暗示着时代的黑暗,千千万万人的悲剧才最终反映了那时的真实面貌,可又是因为时代的束缚让人无法挣脱,才一步步把人推下悬崖。
所以,时代的悲剧不是时代本身,而是因为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心甘情愿屈服于那场时代里无情的教条,有人挣脱无果,有人自食其果,有人麻木生存。
那场红楼旧梦,圆不了的是谁的意难平?又或许,曹雪芹在写的,只是一个早已经注定悲剧结局的故事罢了。
作者:一只聪明的鱼,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